——探索时尚教育新模式、开创中国时尚新纪元 “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与上海纺织教育培训中心” 签署 “时尚产业教育战略合作协议” 2008年5月8日,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与上海纺织教育培训中心在上海古井假日酒店举行了“时尚专业教学与实训中心”的签约与揭牌仪式。在这标志中国时尚发展的历史性时刻,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汤生江院长与上海纺织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吴仁俊代表合作双方签订《时尚产业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同为“时尚专教学与实训中心”揭牌,同时中国首个奢侈品国际研究中心也宣告在上海成立工作小组。该小组将由中、法、美、意、德、日六国专家组成,由法国“品牌之王”Patrice de Place先生,和法国及地中海地区(包括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希腊和以色列)Intercoiffure机构的主席Alain Divert先生担任召集人。 时尚教育,在中国教育领域还处在萌芽阶段,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早在5年前就与“时尚之都”法国巴黎MOD’ART和“时尚营销先锋”美国NYUS顶级品牌研究机构,着手对“国际时尚产业”和“本土时尚产业”进行研究和探索性教学,已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拥有相当完善的教学体系和雄厚的国际师资,是国内最早从事“时尚教育”的教学机构,现已连续3届招收“奢侈品营销专业”,学生规模已近300人。 上海纺织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吴仁俊说:“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纺织集团,以品牌营销和进出口贸易为支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上海努力打造世界时尚之都这样一个新的背景下正全力实施时尚产业发展战略。” 现在公司依托全国最完整的科技研发和情报、检测体系和雄厚的人力资源,坚持品牌战略,加大品牌运作的力度,目前有2个中国知名名牌、19个品牌获上海名牌,其中三枪、飞马被国家商务部指定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根据本此战略协议,为了顺应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积极策应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科技与时尚”的发展主战略,合作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在时尚专业教育、时尚专题研究、时尚专题实训等方面开展有效的合作。这一系列合作举措,必将在中国的时尚领域带来深远影响,必将为中国时尚产业创造新的辉煌。” 参加战略协议签署仪式的业内人士都感觉到,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中国时尚产业掀开崭新的一页。大家都认为,中国时尚产业的教育和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共同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构建时尚教学和实践平台,在中国时尚领域掀起“引导理性时尚、创新时尚教学、构筑本土时尚”的热潮,为中国本土的国际顶级品牌出现,为弘扬中国的本土时尚作出贡献,这一天不远了! 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时尚文化研究工作室”常务副主任房林博士在签约仪式后接受了采访时谈到:我们此次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的条款中,最为关键的一款就是借助“上海纺控”力量,共同筹备“上海奢侈品国际研究中心”,目的探讨、研究当前我们在时尚产业中面临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奢侈品”的认知误区,导致中国品牌战略面临困境 房林博士说,中国的“品牌战略”,首先要填平“奢侈品”与“国际顶级品牌”之间的沟壑。中国一贯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奢侈”一直以来就带有贬义概念,但是这就造了我们国人的认知误区。在国际上,把具有悠久文化、享誉盛名的品牌商品,称作为“luxury”,而我国对英文“luxury”的翻译是“奢侈品”,实际就是“国际顶级品牌”的概念,这就导致我国在当今的品牌战略上障碍重重。 其次,要区分“奢侈行为”和“奢侈品消费”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奢侈品消费”,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是人们享受优质商品给自己带来精神愉悦的行为,这个和“奢侈行为”一定要区分开来。 最后,“奢侈品”与“国际顶级品牌”的概念互通,还在于人们的习惯称谓。我们反对“奢侈行为”,但是我们要研究“奢侈品消费”,要研究“时尚产业”,因为中国人民已经逐步迈入小康生活,我们有权利享受人类文明带来的成果,但要在“理性消费”的大前提下。
2.中国时尚产业前景巨大,但“奢侈品消费”发展“畸形” 根据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时尚文化研究工作室”与法国ESCP-EAP大学奢侈品营销中心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城镇人口中93.7%知道“奢侈品品牌”,68.9%能够举出2个以上的国际奢侈品品牌,32.6%实用或购买至少一件国际奢侈品,这些数据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房林博士还在采访中说,中国时尚消费市场的飞速发展,从连续3年的中国“国际奢侈品”展的人满为患可见一斑;在上海徐汇、松江的“FOXTOWN”,青浦徐泾、筹建中宝山区的“OUTLETS”,这些大型的“奢侈品牌折扣店”的,以及这些来自全国源源不断的消费者,既预示着我国时尚产业的前景无量,同时也带来需要思考的“畸形消费”。 这种“畸形”态势愈演愈烈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奢侈品” 消费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消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国际品牌的盲目崇拜,不分是否适合自己的气质和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从众心理严重,很多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对时尚品牌挑选,不从自身的审美和理性认知出发,而是一味从众,这个对中国市场消费市场消极影响是很大的,我觉得这个“战略协议”的签署,为未来中国人进一步了解时尚市场、时尚产业,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解决中国时尚产业“奢侈品牌”缺乏的根源问题,是“三架马车” 中国“奢侈品牌”缺乏的根源问题尚未解决,如何抢滩“时尚产业”面临困难。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量以突破2000亿人民币,并且预计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在这些数据背后,我们值得思考的是,相比发达国家时尚产业近2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对时尚产业的研究和教学还是很落后,但是,面对我们中国巨大的时尚消费市场,即使在中国发展时间没有超过20年。当前,这个巨大市场中最大的得益者确是发达国家的奢侈品牌的拥有者,我们中国消费者在为他们巨额的品牌费用买单。 当前对时尚,尤其是国际时尚的引领,中国目前还很难做到。抢滩“时尚产业”巨大障碍,在于中国未具备“三驾马车”,缺“国际顶级本土时尚品牌”、缺“国际顶级品牌的营销人才”、缺“打造中国国际顶级品牌的团队”,而这“三架车”是打造“中国奢侈品牌”唯一工具和路径。筹建“上海奢侈品国际研究中心”,正是为了解决这“三驾马车”,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时尚领域贴上“CHINA”的标签。 房林博士最后说,签署“战略协议”只是开始,我们即将拉开筹建“上海奢侈品国际研究中心”的序幕,这一系列的举措说明我们还是有决心,在联合国内类似“上海纺控”、国外类似法国MOD’ART、美国NYUS,还有享有世界品牌之王的PATRICE DE PLACE先生,打造中国奢侈品的“三架马车”。通过我们对国际时尚产业的研究,以及对时尚产业发展规律和脉络的把握,通过我们教学和实践平台的构建,一定会找到中国时尚产业迅速腾飞的金钥匙,去打开中国时尚王国的大门。我们正在全力以赴,为培养“时尚产业”领域的各方面人才努力加油。期盼能够通过我们的研究和教学,引领中国的时尚界业内人士,打造中国享誉世界的国际顶级品牌,迅速增强中国产品的品牌效应,从更本上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